网络信息系统通常由“计算机硬件、网络和通信设备、计算机软件、信息资源、信息用户和规章制度所组成的、以处理信息流为目的”的人机一体化系统。
1、规划网络信息系统的原则
(1)规划要支持企业的战略目标。
(2)规划整体上要着眼于高层管理,兼顾各管理层、各业务层的要求。
(3)规划中涉及的各信息系统结构要有好的整体性和一致性。
(4)信息系统应能适应“用户组织结构和管理体制”的改变,要弱化“信息系统对组织机构”的依从性和提高信息系统的应变能力。
(5)可靠性原则:要能确保网络的运行是稳固的。
(6)安全性原则:包括“选用安全的OS(操作系统)、设置网络Firewall(防火墙)、网络防杀病毒、数据加密和信息工作制度的保密”等。
(7)高效性原则:整个网络的性能指标要高、软硬件的性能要能得到充分发挥。
(8)开放性原则:在进行网络规划时,应制定全网统一的网络架构,并遵循统一的通信协议标准,使符合标准的计算机系统能够很容易进行网络互联。
(9)实用性原则:应用(Application)是建设网络的最终目的。
(10)先进性原则:尽可能使用成熟先进的技术、具有时代先进水平的计算机系统和网络设备。
(11)可扩展性原则:在网络的设计与实施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网络在规模和性能两个方向上的可扩展性。
2、BSP规划方法
BSP(Bussiness System Plan,企业系统规划):从企业战略出发,构建企业基本的信息系统架构,对企业内、外信息资源进行统一规划、管理与应用,利用信息系统控制企业行为,辅助企业进行决策,帮助企业实现战略目标。
企业信息网络规划的出发点是支持企业的战略目标,要着眼于高层管理,兼顾各管理层和各业务层的要求。规划流程如下:
1、分析企业的信息化现状。
2、制定企业信息化的战略目标,明确信息化的目标及任务。
3、拟定信息系统规划方案。
4、进行“技术路线、实施方案、运行维护方案”等总体架构设计。
5、制定企业信息系统的安全策略,尽量将使信息系统能够突显“机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可控性、可审查性”等信息安全基本要素。
为了把企业的组织结构和过程联系起来,说明每个过程与企业的联系,指出过程决策人,可以采用P/O(Process/Organization,过程/组织)矩阵。
IBM公司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过如下的BSP工作步骤:
3、在规划时要注重网络信息系统的安全性设计
随着云计算、移动互联等新技术的普及应用,用户办公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企业网络边界内。用户需要随时随地在任何终端上快速、安全地访问企业数据的需求愈发迫切,企业的网络边界正变得逐渐模糊。无界办公提升了便捷性,但网络安全风险也随之上升。无界办公带来的安全风险主要有3个方面:一是接入的终端用户类别复杂;二是服务与提供服务的基础设施之间关系复杂;三是内网应用和数据难以管控。我们采用基于ZTNA(Zero Trust Network Access,零信任网络访问)”的网络安全方法能确保您的信息网络安全无虞。
ZTNA解决方案由零信任客户端、零信任网关、零信任管理平台作为核心组件构成,基于“持续校验,动态授权,永不信任”理念,为客户构建全新安全访问体系;其中零信任客户端实现全面的用户身份和终端状态持续检测,零信任网关实现可信终端的接入以及可控的动态访问授权,零信任管理平台实现全局策略编排和网关统一纳管。
大型信息系统通常具用“多级网络结构、跨越多个安全域、网络关系复杂、接口众多”的特点;其安全方略的规划一定要高屋建瓴。
4、信息系统规划中的数据治理
数据治理(Data Governance)是组织中涉及数据使用的一整套管理行为;是对数据资产管理行使权力和控制的活动集合;是一个通过一系列信息相关的过程来实现决策权和职责分工的系统,这些过程按照达成共识的模型来执行,该模型描述了谁(Who)能根据什么信息,在什么时间(When)和情况(Where)下,用什么方法(How),采取什么行动(What)。数据治理的最终目标是提升数据的价值,是企业实现数字战略的基础,它是一个管理体系,包括组织、制度、流程、工具。
数据治理流程是从数据规划、数据采集、数据存储管理到数据应用整个流程的无序到有序的过程,也是标准化流程的构建过程。数据分析师在数据规划阶段,对业务进行分析,并应用业务埋点的方法,分析并获取所需要的数据。
为了将大数据转化为知识,实现用“商业智能辅助企业的业务经营决策”的目标,需要利用数据仓库、OLAP(On-Line Analytic Processing,联机分析处理)工具和数据挖掘等技术。
5、基于BPR的信息系统规划
BPR(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业务流程重构/业务流程重组)是一套指导企业对业务流程从根本上进行重新思考和重新设计的理论和具体方法;作为一种新的组织变革理念,对信息系统规划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BPR是针对业务流程的重组,重组意味着需要对业务流程进行重新构思、对原有条条框框的抛弃、对对当前流程的一种激进的破坏性创造而非渐进性的改良,所以BPR有时会导致组织的不稳定。BPR基于BPR的信息系统战略规划与企业的变革密切相关。
BPR的流程设计原则:
(1)有效、完整、清晰地定义和设计流程。
(2)流程的设计关注顾客和业务需求。
(3)支持公司的方针和政策。
(4)流程的连续和关联。
基于BPR的信息系统规划步骤步骤:
(1)系统战略规划阶段:主要是明确企业的战略目标,认清企业的发展方向,了解企业的运营模式;进行业务流程调查,确定成功实施企业战略的有利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定义业务流程远景和信息系统战略规划,以保证流程重组、信息系统目标与企业的目标保持一致,为未来工作的进行提供战略指导。
(2)系统流程规划阶段:面向流程进行信息系统规划,是数据规划和功能规划的基础;主要任务是选择核心业务流程,并进行流程分析,识别出关键流程以及需要重组的流程,并勾画流程重组后的业务流程图,直至流程重组完毕,形成系统的业务规划方案。
(3)系统数据规划阶段:在流程重构的基础上识别和分类由这些流程所产生、控制和使用的数据;首先定义数据类(支持业务流程所必须的逻辑上的相关据类);然后进行数据规划,按时间长度可以将数据分为历史数据、年报数据、月报数据、日报数据等,按数据是否共享可以分为共享数据和部门内使用的数据,按数据的用途可以分为系统数据(系统代码等)、基础数据、和综合数据等。
(4)系统功能规划阶段:在对数据和业务流程了解的基础上,建立数据与业务流程的关系,进一步进行系统总体逻辑结构规划,即功能规划,识别模块功能;可以采用UML(Unified Modeling Language,统一建模语言)和OO(Object-Oriented,面向对象)方法进行系统总体逻辑结构规划,也可以使用“U/C矩阵”(使用数据与生成数据的过程关系矩阵)对“系统总体逻辑结构”的元素关系进行综合,并通过“U/C矩阵”识别子系统。
(5)系统实施阶段:进行系统的总体网络布局,并针对这些应用项目的优先顺序给予资源上的合理分配,并根据项目的优先顺序进行具体实施。
实施BPR项目的指导原则和建议:
(1)正确领导:要保证BPR项目在启动时就建立起有效的领导机制。
(2)目标驱动。
(3)流程驱动,包括“不要放过各种可能的重组流程,尽管其中一些流程输出不显著”。
(4)以价值为中心。
(5)对顾客需求的响应。
(6)并行性(项目实施活动尽量并行)。
(7)范例变换(跳出框框)。
(8)企业人员应参与到重组的具体工作中。
(9)争取全体企业员工对BPR项目的理解和参与。
(10)调研范围要广泛和全面,但研究和实施中则要突出具体领域,抓住主要矛盾。
(11)进行成本和效益分析。
(12)对无法衡量的部分,BPR实施中尽量不要触及。
(13)加强工作中的交流。
(14)非冗余。
(15)模块化。
(16)虚拟资源。
(17)管理信息和知识财富。
业务流程分析的工具:
(1)TFD(Transaction Flow Diagram,业务流程图):业务流程调查结果的图形化表示。
(2)BAM(Business Activity Mapping,业务活动图示):提供业务流程情况的全面模型。
(3)业务流程建模语言:包括BPEL(Business Process Excecution Language,业务流程执行语言)、BPML(Business Process Modeling Language,业务流程建模语言)、BPMN(Business Process Modeling Notation,业务流程建模标注)、XPDL(XML Process Definition Language,XML流程定义语言)和UML(Unified Modeling Language,统一建模语言)的活动图(一种特殊的状态图,展现系统内一个活动到另一个活动的流程)五种。
(4)标杆瞄准(Benching Marking):是一个连续、系统地对外部领先企业进行评价的过程,确定出代表最佳实践的经营过程和工作过程,以便合理地确定本企业的业务流程。
(5)IDEF(Integration DEFinition method,集成定义法):是一系列建模、分析和仿真方法的统称。
(6)DEMO(Dynamic Essential Modeling of Organizayion,组织动态本质建模法):定义信息系统中角色之间的通信方式。
(7)Petri网:是一种从流程的角度去描述和分析复杂系统的工具。
BPR的实施步骤:
(1)BPR项目的启动;
(2)拟定变革计划;
(3)建立项目团队;
(4)分析目标流程;
(5)重新设计目标流程;
(6)实施新设计;
(7)持续改进;
(8)重新开始。
BPR的成功实施,能够给企业带来“企业文化和观念的变化、业务流程的变化、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的变化”等多方面、层次的变化。
在实施BPR之后,需要在业务流程的“遵循性、有效性和绩效”等方面对实施BPR的效果进行评估。“ABC法”是一种常用的评估“BPR实施效果”的方法。
ABC成本法(Activity Based Costing,基于活动的成本计算法,亦简称“ABC法”):以作业为基础的成本计算;收集成本信息,并将成本分配到成本中心(作业中心),然后依据产品或客户对该作业需要的数量将那些成本分配给产品;重点关注导致成本发生的原因,而不是对消耗的资源进行简单分配;
ABC成本法的优点:(1)合理地分配间接费用;(2)更加准确的核算产品成本;(3)关注资源消耗而不是仅将成本分配给产品或服务;(4)使企业的管理者能够准确地掌握成本信息、真正地了解发生成本的原因和企业真正的生产经营状况,显著减少通常情况下需要面对的特殊成本分析,有的放矢地加强企业真正的生产经营管理。
地址:深圳市龙岗区坂田街道环城南路5号坂田国际中心B栋609
周经理13691903498
邮件: info@i-ybt.com
联系电话:周经理13691903498 赖经理15323773639 谭经理17666520616 孙经理13970863373 地址:深圳市龙岗区坂田街道环城南路5号坂田国际中心B栋609
版权所有:深圳市亿博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粤ICP备18090404号 电脑版 | 手机版